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9:00-20:00

    客服电话

    13889952555

    电子邮件

    1463302555@qq.com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惠州教师何容妹:执教乡村34年,用心做好两件事

发布时期:2023-9-19 10:29
阅读:7363 回复:0
来自: 南方+ 收藏 分享 邀请

何容妹从教34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教书大半辈子就做了两件事,关心学生,把课上好”。她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等系列荣誉。从青春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何容妹将人生最美好的 ...

悠悠西枝江,在惠州大地蜿蜒流淌。白花河畔,坐落着一座看似并不起眼的校园——惠东县白花中心小学。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广东省只有两位教师入围,其中一位就来自这里。她就是现年53岁的何容妹。

何容妹从教34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教书大半辈子就做了两件事,关心学生,把课上好”。她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等系列荣誉。从青春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何容妹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白花,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用心浇灌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撑起梦想的一片天。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白花镇地处惠东县西南部,距离惠州市区约一小时车程。34年前,何容妹从博罗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白花镇,成为一名老师。她先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年后调往白花中心小学,在这所乡村小学,一待就是33年。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父亲对何容妹的教诲,简单的一句话也是何容妹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照。在跟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何容妹相信真爱育真情,真情换真爱,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学生感动,被真爱感动的学生,才会懂得感恩。

何容妹教过的学生小曾,逃学、成绩差、鬼点子多,是不少人眼中的差生。小曾上六年级时,正好分在何容妹的班。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他就送了何容妹一份“重礼”:他不知从哪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到讲台正中。

何容妹走进教室看到这一幕时,心里一震,但她没有大发雷霆,只是跟全班同学说:“今天,我真幸运,竟有同学送我这么一块‘镇课’之宝,有了这块宝,我们的这一节课一定会上得更好!”

下课后,何容妹把小曾“请”到了办公室,老师们知道小曾的行为后,对他提出了批评。小曾因为这件事逃学,无论家人怎样劝说,就是不肯上学。

何容妹知道这个情况后,上班时特意绕到他家,约他一起上学。开始小曾根本不愿见何容妹。面对“闭门羹”,何容妹没有放弃。她搜集了老师和同学对小曾说的话,用小纸条写好,表扬他平时的仗义、正义感,鼓励他把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

连续一个星期,何容妹每天都给小曾送上一张纸条。在第二周的星期一,当何容妹再次来到小曾家时,他已早早吃完早餐等在家里。慢慢地,他习惯了和何容妹一起上学。从那以后,何容妹利用每次和他上学的机会,跟他谈生活、谈学习,教他做人的道理。

针对小曾成绩落后的问题,何容妹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辅导他。就这样,小曾的陋习少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好些年后,小曾邀请何容妹参加他们的小学同学聚会,并对何容妹说:“何老师,谢谢您!要不是您,我现在可能是社会上的一个‘混混’了。”

曾经有人问何容妹,花这么多时间和心思去帮一个问题学生值得吗?“值得!”何容妹说,看到迷途中的孩子就想去拉他一把,这就像是一个老师的本能,看到就去做了,没有想太多。

为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爱

白花镇地处惠东县西南部,当地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比较常见。在白花中心小学,几乎每个班上都有留守儿童。何容妹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是格外关注,也倾注了更多心血。

学生小婷,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婷跟随叔叔家生活。小婷家离学校较远,每趟来回学校走路要花上近两个小时。逢刮风下雨,她干脆中午不回家,饿着肚子在校园附近溜达。知道到这一情况后,何容妹很心疼,开始留意起小婷。在得知小婷没回家时,何容妹叫来外卖解决小婷的午餐,中午安顿她在课室休息,或是送她回家,或是带她一起回家。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婷在生活上、学习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洗。何容妹看到后,时常提醒她要洗澡、换洗衣服。学习方面,小婷也经常缺少各种文具,何容妹就把给她买文具当成了自己的事。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小婷的面貌有了改善,还喜欢黏着何容妹。同事跟她开玩笑说,何老师又多了个女儿了。

多年来,许多孩子不仅把何容妹当成老师,也将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何容妹有个习惯:每天上班早点到,下班晚点走。这个习惯让她注意到了许多和小婷一样容易被忽略的孩子,如中午12点多蹲在校门外打瞌睡的学生、放学后无人来接的学生等。看到这些学生,何容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妥善安置,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除了在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何容妹还主动在学业上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在课后休息时间,何容妹帮学生辅导功课;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何容妹每学期家访至少50人次,骑车、步行的轨迹遍布白花镇。对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何容妹来说,每周五天、每天8小时制的工作时间有点少。丈夫经常打趣地跟她说:“别人每周上五天班,你至少上六天啦!”何容妹对此总是淡然一笑。

从教数十年,何容妹不曾放弃一个学生,她用真情换取信任,用真心和学生交心,培养了上千名学生,不少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白花镇,为家乡事业出力。朱鸿婷就是何容妹教过的学生之一。在何老师的影响下,朱鸿婷毕业后也回到了白花中心小学当教师。

做乡村教育的先行者

教师是个平凡的岗位,却有着不平凡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土生土长的白花人,何容妹深知,教育对乡村的孩子而言,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她把“智慧教书,真诚育人,激情工作”当作座右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影响更多的人。

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何容妹经常用手机或电脑看名师课堂,琢磨教学方法,为了一句教学用语、一个教态、一个教学片断反复操练。她还经常与老师互动交流,研究教材教法。经过多年的钻研和打磨,何容妹形成了“三阶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风格,她的数学课生动有趣,受到学生喜爱,教学成绩位居全镇前列。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何容妹经常阅读各类书刊,并在学校大力推广阅读,在白花中心小学教学楼连廊处就有一处“读书角”,这是学校特地为学生开辟的阅读空间。通过读书,何容妹不但增长了见识,还影响了很多孩子,带动他们也养成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工作之余,何容妹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法,做农村教育教学创新的先行者。她把平时的所教、所学、所思积累下来,撰写成论文或案例等,所撰写的30多篇论文、案例、教案等获县级以上奖励,9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主持3个市级立项课题并荣获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奖。

对于每次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何容妹格外珍惜。她会把自己的所学所悟记录下来,与同事分享,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她是我们的师傅,有什么教学上的困难,我们都习惯找她。”白花中心小学杨老师说。

在乡村教育的事业中,何容妹不断成长,也引领乡村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何容妹被聘为惠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人才库成员和镇街党校百人讲师团首批党员教育讲师,她参与的送课活动得到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好评。

“我教书大半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关心学生,另一件就是把课上好。”年逾五十,何容妹的一头黑发也染上了白色,可走近她,依然能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在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等系列荣誉后,她追求专业发展的脚步没有停下来。在何容妹的带领下,白花中心小学获评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如今,她和老师们正朝着新方向努力,在乡村教育土壤中培育更多灿烂“花朵”。

■记者手记

乡村教育呼唤年轻力量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探索者,是乡村学校的建设者,是乡村学生的“引路人”。截至2023年7月,惠州全市教职工超11万人,其中乡村教师约1.7万人,他们的坚守和努力,让乡村的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像何容妹这样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更是用一生的时光守护着乡村教育。

2015年,国家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级和县级政府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对长期坚守乡村一线教师工作岗位的辛勤园丁的崇高敬意。

一辈子做好两件事,何容妹的故事其实也是很多乡村教师的故事,在不断强调师德师风的当下,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教育者的情怀。众多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带着情怀和坚持,投身不平凡的教育事业,化身孩子们追梦的“引路人”。

从20岁的小姑娘到如今两鬓斑白的教育者,何容妹见证了乡村点滴的变化。刚走上讲台时,何容妹不仅是一名数学老师,她还是美术、音乐等科目的老师。后来由于嗓子出现问题,她被迫停止了音乐教学。近年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完善,乡村学校“一岗多职”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不过,音体美老师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补好师资短板仍是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重点是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存在的差距。在乡村地区,不少学校在引入新老师的同时,通过“银龄计划”等方式返聘老教师,通过“组合拳”补师资短板。

不过,在走访中,何容妹等多名老师均提到,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乡村学校需要更多年轻教师。近年来,乡村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信息化教学步伐提速,但教师队伍老龄化阻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以课程资源为例,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在一根网线就能连接海量教学资源的当下,信息化不仅可以丰富乡村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新技术、新方法考验乡村教师的智慧和素养,需要更多新力量为乡村教育“升级”“换血”。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东江发布(编缉)-本文作者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7363 0 2023-9-19 10:29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号

崇德尚法 社会管理 爱国教育

滚动新闻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德法共治的必然要求,要求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性。我们致力于德法文化传播、爱国教育、社会治理社区矫正服务,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13889952555
关注我们
  • 访问移动手机版
  • 官方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Discuz! © 2017-2021 德法网( 粤ICP备17142761号 ) 技术支持: 嘿老头网络